貝佐斯傳讀後感(The everything store: 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


貝佐斯傳:從電商之王到物聯網中樞,亞馬遜成功的關鍵 (The everything store: Jeff Bezos and the age of Amazon)

推薦指數:★★★★

這本書描述Amazon從無到有的過程,包含一開始的增長,經歷網路泡沫化時代依然存活,營收股價衰退,Kindle電子書的開發,AWS基礎服務出售、與零售業、第三方廠商的角力,從賣書到什麼都賣的演變過程,中間貝佐斯因應環境做了什麼決策,與出版業之間的配合與競爭關係。


貝佐斯的人格特質

貝佐斯是亞馬遜的創辦人,應該不用多說他的豐功偉業,這裏擷取貝佐斯人格特質描述。

  • 集中注意力超強,在某些事情上幾近瘋狂。
  • 自律性強,這是他能做任何事的原因。
  • 發明家,小時後,他母親購買一系列小玩意配件,像是自製的機器人,氣墊船,太陽能爐灶,小配件,他不讓弟妹進他房間,他會在屋內用鬧鐘設計陷阱。
  • 強大的信念與不顧異議實現夢想的決心,這看起來很雞湯,實際上很難。
  • 他必須要能時時刻刻承受洗臉與外在現實條件的打擊,繼續往前走。
  • 隨時攜帶筆記本,記錄自己的想法,有更好的想法時,會不戀棧的拋棄舊想法。
  • 外向開朗,突破常規。
  • 超摳,寧願多派幾輛救護車在倉庫外也不願為倉庫內的工作人員裝空調,整個Amazon的frugal文化企圖想節省成本與開銷,回饋到消費者身上,從貝佐斯一直讓員工自費停車可見一般。
  • 工作狂,如果想尋求家庭跟工作平衡的人,不適合Amazon。
  • 創意與好奇心,要求員工不要用PTT簡報,而是將內容寫成一份6頁長的散文提早發出,之後開會每個人針對這些內容討論。



不留遺憾

貝佐斯早期是一個華爾街的分析師,後來決定從平穩高薪的工作中,轉戰在網路上賣書,實現自己的冒險點子。他受到長日將盡(The Remains of the Day)這本小說中的啟發,用遺憾最小化框架來評估人生抉擇。試想,80歲的你坐在搖椅上回想自己曾有過的選擇,你認為當時的你對於哪個選擇會感到較少遺憾?

為了這個我還特別看了1993年改編自黑石一雄的長日將盡(台灣翻告別有情天),沒嘗試或把握就等於屬於那個選擇之後的種種永遠是個空白。你不會知道之後的故事是什麼,有機會彌補也不見得是原本的樣子。

The Remains of the Day (告別有情天) 


Amazon文化

只雇用非常傑出優秀聰明的人,像是設計一些問題來考驗這些應試者的能力。其他還有14條原則,書中列出關鍵的兩個:
  • 領導者必須質疑無法認同的決策,不為和諧妥協,堅定意志信念,決策後要貫策目標,並願意支持不受歡迎或難以理解的意見。這點在一開始貝佐斯提出要自己做Kindle硬體時得到體現。公司內部異議聲四起,Amazone沒有硬件相關經驗,要付出的成本太大,貝佐斯成立一個秘密團隊來開發Kindle,並且對外保密多年。事實證明他堅持搶下這塊大餅是對的,apple的ipod作為音樂載體,音樂數位化,讓cd, dvd消失大半,嚴重打擊Amazon銷售業績。遙想將來的圖書如果被數位化後,誰能夠提早搶下這塊大餅呢?貝佐斯從出版社開始佈局,先要有夠多的電子書,接著才是載體,整個生態建構完整,光只有Kindle的載體是不行的。他能排除眾議堅持為長期目標一一佈局,就是Amazon成功的關鍵。
  • 勤儉節約,盡量不在與客戶無關的地方花錢。



以客為尊,什麼都可以買

如果從專注在競爭對手與專注在客戶上挑一個,Amazon絕對是選擇後者,但不代表不關注前者,只是客戶的利益首要放在第一。像是Kindle最著名的無論從哪裡想看哪本書,都可以直接從裝置內下載。定價機器人搜尋競爭對手售價,推出低於競爭對手的價格給顧客。從一開始就不只想賣書,而是整個人生所需的體驗與所有物品都可以在上面購買,像是如果購買一本美國自助旅行的書,則所有美國自助相關所需的旅程體驗,還有包含旅行物品等都可以直接在Amzone上面訂購。




大魚如何吃掉小魚

賠本的生意沒人做?這句話不見得是對的,當公司龐大到可以短暫吸收虧損時,投入一些資源在建議客源以及穩固品牌反而是必要的。像是Amazon一開始收購Zappos談不攏,貝佐斯位打壓Zappos,成立Endless賣鞋網站,提供隔天免費送達以及退換貨服務,直接對Zappos的利潤產生衝擊。Zappos一週後提供相同的服務,直接降低獲利,後來又逢週轉不靈,只好賣給Amazon。

Amazon內有一個團隊是競爭情報分析團隊,2007年成立,隸屬財政部門。這團隊會大量購買競爭對手的產品,檢視產品質量和服務速度,並將之與亞馬遜比較,2000年他們發現Quidsi成立的Diapers.com非常出名,是針對新手爸媽推出輕鬆便利購物的服務。

收購Quidsi談不攏後,貝佐斯進攻方式是,開始在Amzone上賣尿布、嬰兒用品等,並且將售價壓的筆Quidsi還低,讓定價機器人鎖定Quidsi,一包尿布在Quidsi假設賣30美,amazon上可賣25美,若加入Prime會員,還可以20美購買並隔日送達,的確Prime會員購買的價格讓Amazon估計損失一億多美元,但這樣的做法成功吸收Quidsi原本的客戶,並且讓Quidsi這樣尚未上市的公司,無法再面對強烈競爭時,進行有效的擴張。不久Quidsi就被併購,而Amazon也將原本的Prime服務中低價部分,進行調整,一切可以說是為了併購跟打壓對手才做的短期策略,可以說以退為進。

另一個是2002年對優比速快遞公司(United Parcel Service)的合作談判,已經知道要壓低優比速的價格,亞馬遜的維爾克先為這開始佈局,在談判開始前六個月秘密的提高對優比速的運貨量,等到對方已經習慣享受好處時,便以這些好處當成籌碼,一開始優比速還是堅持他們的談判價格,當時維爾克起身就走,隨即下令切斷對優比速的運貨量,12小時內運貨量從每天數百萬件變成每天的十幾件,好處被拿走後,優比速僵持不了多久,只好妥協,這個策略堪稱是用規模經濟壓死對方。

這些策略都包含用低價吸引顧客,爭取大量顧客,意圖帶來更多收益。這跟持續地耕耘Retention rate有異曲同工之妙,關注在客戶,帶來更多收益,將收益回饋給消費者,消費者進行更多消費,達成一個正向循環,加速企業成長引擎(flywheel)的轉速。

跟合作夥伴之間的關係必須有一把殺傷力夠大的秘密武器,平常不用,但必要時可以拿出來嚇嚇對方,談判時非常好用。



感想

Amazon目前股價為每股884.67美元,在2001年華爾街分析師針對亞馬遜發出評估報告不慎樂觀,受到債務以及其他影響,Amazon當時股價跌落到每股10美元,貝佐斯在股東信上提及,Amazon是一間以長期利益為考量的公司,為了股東與顧客的福祉,他們不會將資金回饋給股東,而是去進行在未來能持續獲利的相關投資,像是Robot,物流、運輸等,甚至會因這些投資而負債。當然我們都知道Amazon現在已經開始獲利,但還是不免思考如果我是投資人,如何能在2001年對Amazon各項條件皆不利的一年還願意持續持有他們的股票?甚至是繼續買進?自己想了幾點:

  • 必須相信即使目前營運虧損,但投資的業務能在未來提供巨大報酬。
  • 要有足夠的證據證明未來會有龐大報酬,像是:
    • 市場的確存在,也就是投資的業務獲得成果後,有人願意掏錢買。
    • 問題尚未被解決,目前投資的業務有競爭優勢
    • 相信領導人/管理階層的願景,願意為願景買單
  • 如何得到這些證據?
    • 培養自己的Circle of Competence

換個說法,這很像要做一件很糟糕的決策之前,得先找證據說服自己其實沒那麼糟,人畢竟是Social Animal,當大家都說井水有毒的時候,要硬著頭皮喝井水其實不管生理或心理上都會痛苦。我覺得這某種程度上像是賭博,只是可以透過各種層面推算未來獲利的機率。

當然更好的做法是,一直以來對這間公司寥落指掌,評估後等候買進的時機,剛好2001市場先生過於悲觀,就適時入場,Amzone在當時股價跌落谷底時,高管營運一團亂,投資失敗,虧損有債務。視管理階層決策與市場環境,公司有可能好轉也有可能持續轉差,股價反應的是投資人當時對這間公司的期待,但要有足夠的膽量購入與堅定的信念繼續持有,就得掌握能夠說服自己的資訊了。


輸入 4-5h
輸出 4h



相關閱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