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偏見決斷法讀後感(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decisive in life and work)


Decisive: How to make better decisive in life and work by Chip & Dan Heath
零偏見決斷法:如何擊退阻礙工作與生活的四大惡棍,用好決策扭轉人生

推薦指數:★★★★

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不管是在人生或商業競爭上,做決策時經常依賴路徑相依,也就是過去怎麼辦,現在就這麼辦。如果都有害,那就取傷害較小的,如果都有利,就取利多的,但這樣就夠了嗎?事實上,決策時,存在許多誤區,如思維狹隘,認為選擇非此即彼、確認偏誤,受到短期情緒左右、對未來過度自信等,作者提出一套WRAP框架來解決這些誤區,W指發散選項,R是把假設在現實中實驗,A是為決策留一段距離,P是為出錯做準備,這套框架依照個人的核心價值準則。並且分別就各種階段提出有效的方法。




決策誤區

  • 當面臨選擇時,思維狹隘。認為別無選擇或將選項限制在極小的範圍,甚至只能二選一,像是要不要分手,或要不要離職等,把問題變成二元化的是非題而是不開放題。
  • 當分析選項時,確認偏誤。根本就不分析了,直接先決定一個選項或者習慣的作法,再為這個選項找尋證據支持自己的觀點,這就是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
  • 做出選擇,受到短期情緒的影響,如曝光效應或風險厭惡。
  • 接受結果,對未來的預測過度自信。


解法

  • W:發散選項 (Widen your options)
  • R:把假設放到實驗中檢驗 (Reality-test your assumptions)
  • A:保留決策距離 (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
  • P:做好出錯的準備 (Prepare to be wrong)


發散選擇 (Widen your options)的三個方式

當選項為只剩是非題時,就要戒慎恐懼,這很可能就是陷入狹隘思維的誤區,有三種方式來幫助挖掘更多選項:
  • 考慮機會成本,做這些選項時,放棄了什麼,在同樣的時間與外在條件下,還可以做哪些事情
  • 消失選項測試,你不能選擇任何一個你當前正在考慮的選項,那麼你還能做什麼?
  • 思考一個以上的選項,也就是Stephen R. Covey的第三選擇,如果一個問題的解法有很多個,考慮雙贏局面,透過廣納選項,更有機會直搗問題核心。面對問題時,心態可從保守與積極角度互相切換。


尋找內在亮點,觀察成功指標

面對一個問題,看哪些人曾經解決相同問題。這個內在也可以是自己,比方說一直猶豫要什麼時間點去運動,先從觀察自己的運動習慣開始,過去兩周內的運動數據顯示自己最常在週末出現在健身房,這就表示這裡面有些亮點,可以幫助進行決策,可能是週末時間較為彈性之類的。


類比法與向上爬梯

類比法是指從一個問題中,取出關鍵特性,找出其他已經被解決的問題,從中得到啟發。向上爬梯,在尋找已經被解決的問題類別中,越往上層指的越是更廣泛概念性的,越下層越是各方面相似度高的例如,有個校長想減少學生午餐吃自助餐排隊的時間,這樣他就們可以在下午開課前有更多的時間做戶外運動等。

基於決策流程,他應該先找尋內部亮點,也就是找尋目前的現象中,有亮點存在嗎?如是不是某一列的隊伍移動的特別快速,那麼就可以從這一列隊伍中歸納出一些目前移動快速的原因,再把操作方式傳達給其他隊伍。如果目前不存在亮點,那麼就可以網上爬幾個梯子,參考其他學校的做法,如果仍然沒有亮點,則往上爬,在把探索範圍擴大到有結帳流程的組織。

『結帳流程』就是在這個問題中,關鍵特性的提取,知道問題的關鍵點在哪裡,透過向上尋找與向下參考,就是區域類比。這個跟Reframing question有異曲同工之妙,透過重新定義問題,找出新的解法。



把假設放到實驗中檢驗 (Reality-test your assumptions),三種對抗確認偏誤的方式

  • 讓別人更容易提出反對意見,如果你已經相信某個選項就是好的,那麼你會找到一百個理由來證明你的觀點,這就是確認謬誤。特別在兩種情況最為嚴重,一是跟宗教或情感扯上關係時,像是臉友團的同溫層,另一種情況是非得做出一個抉擇時,且又在既定問題選項上花了大量的時間時,像是你研究某一檔股票很久,當要把這檔與其他檔股票進行比較時,你有更大的機會選擇研究過的該檔。好的解法是激盪出來的,當某個人決策時,若周圍毫無異議,其實也滿可怕和危險的,如果意見非常多,在協作上其實也是充滿困擾,那麼要怎麼做呢?其實就是一樣先發散,再收斂。一一去檢視這些意見,要具備何種條件才能成為正確的答案。
  • 問一個能揭露相反信息的問題,一個ipad支持者,可能會尋找任何支持他購買ipad的理由(確認偏誤)。但透過問題揭露相反信息,可以有效破除確認偏誤,開放性的問題比狹隘問題好,像是『這個ipad存在什麼問題?』就比『這個ipad沒有任何問題,對吧?』在揭露相反訊息上更有效,前者讓店員透露ipad當機的機率達到61%後者達到89%。
  • 考慮相反的情況來對自己進行審查,像是強迫自己考慮直覺的對立面。



縱覽(Zoom out)與特寫(Zoom in)

在審視自己的決策時,通常會有外視觀點與內視觀點,外視觀點比較偏向集體智慧,也像是經常在訂房網站上的評分分數,而內視觀點則是因應個人的特殊性,從自身經歷出發的觀點,我們經常被內視觀點吸引,比方說每個創業者在創業時,都相信自己會成功,而忽略基本比率謬誤。這裡的縱覽指的是多參考外視觀點,像是尋找餐廳美食,可多參考大眾評價。由於綜覽會過濾許多雜訊,像是只參考單一指標評分,因此需對外視觀點特寫,檢視訊息是否與自己心中評量的重點有所衝突。比方說某間餐廳評價位於中間,原因是因為價位太高,但非常好吃,如果你是一個不在意價格的人,那麼這些評分對你來講反而不是那麼重要。


嘗試與試錯

不要只在腦中想,而是真的動手去做,進行小幅度的實驗。比方說你一直考慮想成為一位工程師,那麼你應該先進行幾週的開發工作,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享受這樣的過程。實驗與試錯總跟責任感綁太緊,一個人三番兩頭換工作或轉換跑道總被視為三分鐘熱度虎頭蛇尾,但坦白講,沒試過怎麼知道自己真的喜歡呢?沒有失敗又要如何學習?Fail fast, learn fast. 小幅度嘗試其實就是代表不浪費,不是上完整個大學才知道這個學科不適合自己,而是事先就各種學科安排嘗試,就像Jim Collins和Morten Hansen說的,先射子彈,等到確定哪邊有聲音了,射對方向,在集中火力發射大砲。而不是一開始就發射大砲,浪費資源。嘗試同時也是探索現實,而非預測現實。


保留決策距離 (Attain distance before deciding),克服短期情緒

我們的決定常被兩種短期情緒左右,像是風險厭惡或者曝光效應,曝光效應是指,一開始聽起來很可笑或者不常見的東西,也會隨著每次的接觸而逐漸認同或喜歡,曝光效應之強大連人都很難發現自己已深受其害,像是公司內一些不成文的『真理』,類似『我們這個產業很特殊...』,每個人都強力放送,導致人人深信不疑。下面為克服短期情緒的兩個方式:
  • 10-10-10法則,試想10分鐘後你對於這個決策有何感受,10個月後呢?10年後呢?短期情緒阻礙我們的行動,對某個決定的恐懼十年後來看可能都算不了什麼。人經常少為做過的事後悔,會後悔都是沒做過的。
  • 為真正的決策留一點距離,像是不要馬上決定,而是留一段時間仔細思考真正的核心價值觀是什麼。或把自己從自身情況抽離,試想如果是自己的朋友遇到這種困境,會給他們什麼建議?這種方式的好處在於,讓我們不執著在小細節上,而可以從更大的脈絡來看整體。


實施WRAP法則的首要核心價值

WRAP是一套框架法則,讓我們決策時能夠不受偏見左右,但是,是什麼在驅動這套法則,信息也收集了,選項也分析了,那麼是什麼讓人決定該選擇什麼哪條路?哪種作法呢?其實就是一個人/組織的看重核心價值,也就是一個人的長期感情價值、目標和志向,他究竟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一個優先順序列表,可以幫助決策過程更順利,像是有人看重家庭核心價值勝過工作,以家人為優先就成為優先順列表中的首要項目。


做好出錯的準備 (Prepare to be wrong),避免對未來過度自信

未來是沒辦法預測的,決策時,很難不被選項背後暗示的未來給左右,評估未來時,我們容易把未來想像成一個點或一個特殊的場景畫面,也就是『最佳猜測』,實際上,正如估計一個公司的目標股價,評估的不應該是一個點,而是一個範圍,我們應從非常樂觀到非常悲觀的大範圍結果進行考慮。作者提供三種方式進行評估:
  • 事前的事後諸葛(Prospective hindsight),假想一個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舉例,如果你想要轉職,則列出六個月後,影響轉職成功或失敗的所有可能因素。
  • 事前驗屍(pre-mortem),不是等真的失敗再來檢討,而是在還沒失敗前,預先想像未來失敗的所有情況,這可以幫助對未來的預測與準備效果,提高30%以上。
  • 事前預演,要求我們對成功進行思考,像費爾普茲等一些偉大的運動家,經常會在腦中進行事前預演。

事前驗屍(Pre-mortem)與事前預演可以解決合理的問題和機遇,如果是未知的事情,則假定自己處於一個過度自信的狀態,然後允許一個適當的誤差範圍。像是把估計範圍在乘上安全係數。


警戒線(tripwire)

How’s the water today,人就像每天在水裡游的魚,因忙碌而麻木,因慣性而無感。這可以是一個提醒你自己,現在在何處的反饋,也可以是讓你更不容易犯錯的機制。像是如果想要早起,擺放鬧鐘的最有效方式,或者一個Reminder,讓你知道繳款期限快到的機制,簡單來講,跟Nudge一書內的預設選項一樣,是一個小小的推力,往正確的路上走。






感想

框架與確認清單實際上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因為人實在太容易受到情感左右與其他誘惑,不知不覺就走偏了。一直記得高中的時候,老師講過要時刻反省自己的模樣,問問現在的樣子是自己喜歡的嗎?人太容易被影響,這也是為何警戒線非常重要,如果發現自己逐漸走偏,那麼設計一個能夠遠離壞因子的機制就是必須的。有些感受總是在重讀時特別深,我發現規劃自助旅行時,特別容易發現這些誤區,每次規劃總是發現上一個決定不夠好,受到風險厭惡影響。實際上,拉長時間來看,目前還沒有對以前的行程安排感到後悔過,人生何其短,不應該浪費在後悔上。


輸入:4hr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