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城河投資優勢讀後感(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

The little book that builds wealth by Pat Dorsey

護城河投資優勢:巴菲特獲利的唯一法則
推薦指數:★★★★★

護城河是用來比喻,企業遭到市場波動或惡化時,尚能保持獲利的秘密武器,簡單的講就是敵人要攻進城門時,無法直接打下城堡,他們得越過護城河,有經濟護城河的公司,內在價值較高,這本書就是教我們如何辨認一間企業是否有護城河保護,找出這些公司並且持有來獲利。


這本書解釋了什麼是投資的護城河,什麼不是,並提供尋找強大護城河的方法。

虛幻的護城河

優秀的產品Great product,高市佔率Great market share,優秀的CEO與管理,這些都不是護城河。
  • 優秀的產品之所以無法成為經濟護城河,是因為隨著時間拉長,同業競爭模仿,很難讓產品成為持續的獲利收益的關鍵。經濟護城河是企業能保持長年競爭優勢的結構性特徵,簡單的來講,就是同業對手難以複製。
  • 高市佔率一樣不是可持續性的關鍵,像是柯達底片,IBM的個人電腦,通用汽車等,都曾在該行業上領先,但看看現在,比起單看高市佔率,看他們是怎麼贏得市場的反而是關鍵。
  • 優秀的CEO與管理,所處的行業別比CEO更為重要,如果最優秀的世界牌手,手上的牌就是這麼爛,跟一個拿著同花順的業餘選手相比,他也不太可能會贏。

真正的護城河

這些護城河都具備一個特點,就是競爭對手難以在短時間內複製或攻破的。
  • 無形資產,像是品牌,專利或法規。品牌價值不是在每個行業別都同等重要,如果是功能型的機器,你會在功能相同但其中一台貼上知名品牌標籤而給願意出價較高購買嗎?在電子產品中,性價比遠比品牌來的關鍵。但相反的,如果一個企業能夠因為品牌而用更高的價格售出同樣的產品,那麼,這個品牌就可能形成一個強大的護城河。像是同等加工工藝、純度、精細切割與重量的鑽石,Tiffany & Company與Blue Nile或Borsheimes,前者就可以因為品牌,硬生生的賣出更高的價格。一定要小心那些把利潤建立在少數專利上的企業,因為一旦專利受到挑戰,獲利也會受損。最好是尋找那些擁有多種多樣專利與創新的企業。法規也是,有許多企業受惠於法規,但最牢固由法規構築起來的護城河,通常都來自一些不起眼的條文。
  • 客戶轉換成本(Switch cost),意思就是使用這些企業的商品或服務時,如果要在選擇其他相似產品,轉換成本很高,像是銀行帳戶,每次轉換都得人到現場,佔用一堆時間,但是跑到另一間加油站加油,轉換成本就很低了。轉換成本在金融業相對高,但是零售業,餐飲業或包裝商品類剛好相反,低轉換成本是這類行業的缺陷。零售業和餐館很難為他們的企業建造護城河。
  • 網絡經濟,隨著用戶增加,企業價值也跟著提高,最好的例子就是FB,線上交易平台如掏寶網,隨著用戶增多,黏性提高,開放的服務也多了。或美國運通,為了留住客戶,提供刷卡優惠,為了讓客戶可以更頻繁刷卡,與更多商家合作,提供更多刷卡機會,客戶為了累積更多優惠,因此刷更多卡,這就是一個增強迴路,網絡內的人越多,價值也就越大,這讓我想到葡萄王(1707)的販售他們自身產品的直銷通路。擴大網絡規模帶來的效益是非線性的,網絡點與點之間的連線會隨著點的增加呈現指數成長。這種護城河在信息分享或以聯繫用戶的基礎行業居多。
  • 成本優勢,只要最終的採購決策完全依賴價格,那麼具有成本優勢的企業,就等於擁有護城河,像是硬體廠等。這裡也有一個增強迴路,同樣的產品,如果生產價格較低,則能夠提供更多的服務,比方說,同樣是市價是20元的商品,A公司有辦法把生產成本壓在10元,B公司則是維持18元,則A公司能夠多提供10元的服務價值,但B公司只能多提供2元,顧客感受到同樣的價格,購買A公司受惠較多,因此購買A公司產品多於B公司,所以又可以壓低A公司的生產成本,在生產規模變大時,會平攤生產成本,又更能壓低A公司的生產成本,一路增強下去。成本優勢書中提到有三個類型:
    • 生產流程或提供服務的改善,這類要注意,因為特別容易被複製。
    • 更優越的地理位置,像是因為所在位置可以省去的花費成本像是運輸費用。
    • 獨特的資源優勢,像是天然氣,石油等。

掌握護城河健康度

有幾件事情會破壞護城河的強韌度,像是技術變革,行業變遷,非理性的競爭對手介入
某些企業沒有在護城河的領域上求增長,往往是自掘墳墓,像微軟在20世紀90年代末花了三十幾億美元想開辦有線電視頻道,這種做法還不如將剩餘資金還給股東。技術變革最好的例子就是PDA與觸控螢幕,過去在怎麼火紅的產品或企業,如果沒有搭上技術變遷的列車,很容易就gg了,尤其是靠技術謀生的企業。

發現護城河

根據晨星研究的2000多檔股票,軟體比硬體要容易擁有護城河,軟體的轉換成本較高,硬體是採用通用標準,整體而言,跟硬體公司相比,比較容易在軟體公司內發現護城河。B2B,為公司業務提供服務的企業,擁有護城河的比例是高的,一樣是由於高轉換成本導致,像是DST或Fiserv。金融服務業也是,前面有提過的高轉換成本,想想你還能再發現幾個高盛。能源股由于地理位置,像是北美的天然氣廠就有低成本的護城河,因為天然氣需要管線運送,他們根本無須擔心中東低成本帶來的威脅。

判別企業盈利狀態三指標 ROA, ROE, ROIC

護城河之所以能增加企業的價值,是因為他們能幫助企業長期保持盈利的狀態。要看企業有沒有長期盈利,可以從三個指標來判斷。

ROA (Return on Assets) 資產收益率,公式為淨收入/總資產。就是公司用資產創造多少營收。這個數值讓我們知道公司有沒有在資產上亂花錢,舉例,巷口的豆漿店,公司總資產為一台豆漿機,價值為5萬元,每台豆漿機一年可生產五萬杯豆漿,扣掉成本後的淨利為1萬元,所以ROA值為10,000/50,000 = 20%。公司把幾年淨利再拿去增購一台豆漿機,現在總資產增加為10萬元,但是每年的淨利只增加為1.5萬元,ROA在總資產增加後為15,000/10,000 = 15% 反而下降了,這代表公司花錢買來的資產對於淨利的貢獻沒想像中深,財報狗的網誌有更清楚的解釋。這項數值在書中的建議是7%,最少要高於定存或債卷的利率,不然花錢存銀行就好了,幹嘛投資。

ROE (Return on Equality)股東權益報酬率,公式為淨收入/股東權益。公司運用股東資金創造多少營收的百分比。這數值讓我們知道,如果今天就把公司給賣了,股東(每一股)能拿到多少錢。公式是淨收入/股東權益,而股東權益又是總資產扣除總負債,就想著如果要把公司給賣了,得先把公司的債還完,看還剩下多少價值,再把這些價值均攤還給當初出錢的股東。因此這裡要特別注意,當負債高的時候,股東權益會變小,ROE反而提高了。ROE要搭配負債比一起看,或者用杜邦分析ROE。

總資產100元,總負債40元,淨收入20元,ROE = 20 / (100-40) = 33% 
總資產100元,總負債60元,淨收入20元,ROE = 20 / (100-60) = 50%

ROIC (Return on Invested capital)投入資本回報率,公式是(淨收入-稅收) / 投入資本。是一個用來檢視投入的資本有沒有產生同樣收益的指標。這裡的投入資本是指股東權益,借債(長短期借款,應付利息,應付未付股利),股東無息借款等。如果ROIC較高,代表競爭力較強,這本書認為若能在一段時間內維持在15%,就很有可能存在護城河。

其他指標

市值營收比(P/S ratio),股價淨值比(P/B ratio),本益比,市現率(Price cash flow ratio)
市值營收比(P/S ratio) 公式為總市值/營收,每一塊錢的營收,花了多少股價購買?
股價淨值比(P/B ratio)等於股價相對於每股淨值的高低,簡單的來講,股價淨值越高,股價越不便宜,越接近1表示越股價越接近淨值。公式為股價除以公司資產帳面總值-負債與優先股面值 - (無形資產)。P/B ratio 評估時,記得拿掉無形資產,
本益比(Price/EPS)就不用多講,公式等於股價/EPS。
市現率(Price cash flow ratio)公式為每股股價/每股現金流量


要牢記評估一間公司的四個面向 

風險、資本回報率、競爭優勢、增長率,在其他條件相同下,看重風險低,高資本回報率,高競爭優勢與高增長率。運用多種工具,不要只看一個數值。耐心才會有回報,挺得住不要慌,大家都在喊賣時,要評估後真的符合四個條件才賣,做自己不要盲從。回答至少有一個以上的『 否』,則拋售的時機還沒到。
  • 是否犯錯?
  • 公司經營是否惡化?
  • 賣出後的現金是否有更好的投資機會?
  • 這檔股票在投資組合中是否比重過高?

感想

越來越覺得學習投資就像是學著觀看人性,永遠有第二層想法等著你挖掘。整個股價或者評估企業是一種動態變化的過程,坦白講很難或根本無法預測,市場上有不少人是玩短線,看著每天的交易量決定自己是否拋售或繼續持有,這種跟風說危險嗎?好像也還是有不少人從中獲利,當然哭哭的也有。

對於我自己,覺得學習投資有趣的地方在於,挖掘第二層想法,反向思考,例如拿到一個Metric時,不是直接看結果,而是看為何要用這個Metric,為何不是用別的,什麼時候用,什麼時候不該用,什麼會影響這個Metric, Metric有千千百百種,只是測量方式,重要的還是使用這些工具的人。Anyway,我只是想說,投資的世界博大精神,越看越渺小,越汗顏 Orz。    

輸入:10h
輸出:6h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