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誘科學讀後感 - 2 (Captivology: The Science of Capturing People's Attention)

推薦指數★★★★☆

本書對於行銷與做產品很有幫助,尤其是對如何長期讓客戶來關注。很多手法其實還是建立在人性的弱點上,像是不願意思考,從眾,特別常使用周邊路徑( peripheral route)的方式來下決策等等。繼上篇,本篇繼續談論如何成功吸取注意力的七大誘因。


自動誘因,利用感官線索
像是大聲叫喊一個人的名字,他不得不回頭看,或是鬼片中的貞子,穿著白袍但黑髮往前一披,強烈的視覺對比,讓人不看都難。人會傾向將注意力移至突出線索,記住單一或獨特的感官印象,這也是萊斯多夫效應( Von Restorff effect)。

攔便車成功機率最高的上衣顏色
答案是紅色,充分利用自動誘因的兩種手法,聯想與對比,紅色的衣服在灰色的公路上,高對比又搶眼,同時紅色又具浪漫的因子,會令男駕駛無意識地聯想浪漫的感覺,所以自動吸引他們的目光。( Nicolas Gueguen在色彩研究與應用期刊中所發表的實驗與論文)

如何提高轉換率?
想辦法讓內容中的關鍵選項與頁面裡的其他部分,形成強烈的對比,最好是具有高飽和度與暖色調的明亮顏色。大腦透過顏色對比來發現與關注與我們有關的刺激物,所以能夠讓人果腹的果實,特別顯眼,如果樹葉是紫色而非綠色,那麼紅色就很難抓著我們的注意力(註一)。白化症的動物很難在荒野裡長期生存下來,也是因為他們在大自然的環境中太顯眼了。書內有一章節專門在講什麼顏色運用在什麼地方的效果最好。

自動誘因是用來促發即時注意力(點火)的最好手法,可以快速地利用人們感官的特性,來驅動人們的即時注意力,促發之後,就要透過不斷添材來守住短期注意力。


框架誘因,改變想法慣性,迫使人們脫離原有框架
框架是一種參考架構,像是文化,經驗,興趣,看法。簡而言之,就是突破或改變別人對於既有框架的認識。但這種改變,就像定位裡講的,不是去創造某種不同的,新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經存在的認知,去重組已經存在的認知關聯。每個人的參考架構都不同,如果你是一個UX designer,那可能會對Design thinking這個概念特別熟悉,如果你家有養臘腸,那麼當想到寶貝時,你腦中浮現的可能是臘腸吐出舌頭舔你的那一刻。當我們遇到一個想法或訊息時,會依賴參考框架和框架效應,來幫助我們決定注意力要放哪,但人特別容易受到影響,尤其是相同的資訊,只要改變一些說法,人們就傾向做出不同的結論。

所以這裡的框架誘因,指的就是如何改變訊息呈現的方式。
這本書也提到對於知名小提琴家貝爾在地鐵站拉小提琴卻乏人問津的背後原因。像是選擇錯誤的時間,通勤時刻雖有大量人潮,但大家心中趕著上班(tunnel vision),簡而言之,在這個場景下根本不是一個適合駐足聆聽的正確參考架構。必須要站在目標受眾立場,抓住別人的注意力。其他還提到像是設定議題,或製造稀缺或稀有性,像是某線上課程常常限時特價300元,或者線上服飾特賣會的暖冬促銷,都是利用製造稀缺的手法,讓你覺得現在不搶,就來不及啦。

顛覆誘因,打破常規,違反期待,出奇不意
顛覆是指一個事件,一個人的行為或環境中的變化,違反我們對於世界該如何運作的期待。正像前一篇文章所提到的,一本新書被以禁書的方式出版,一個歌手說他不會唱歌,賣衣服的叫大家不要買,做廣告的說他們不會行銷等等,都是顛覆誘因的最好體現。

如何操作呢?簡單,驚奇,突出。作者認為並不是提出越多論點,就會更有說服力,要小心避免掉入複雜陷阱(Complexity trap),所以要維持簡單。驚奇與突出則是出乎意料,做最不可能的事。像是權力遊戲內的劇情之巧妙,永遠猜不到這次會是誰領便當,之所以讓人深深著迷,也是採用了顛覆誘因,也就是不該領的,最不可能領的,都領了。

獎勵誘因,不只給錢與優惠或獎品,哪種獎勵最有效?
獎勵又分為內源性獎勵與外源性獎勵,前者是外在物質的事物,後者則是內心情感或非具體的事物像是滿足感或成就感。如果你完成某件事的動機是想要獲得某項禮物,那麼動機就是外源性的,相反如果你是為了自身成就感而完成,那麼動機就是內源性。外源性的獎勵只能製造短期的效果,像是很少人努力工作是為了能夠參加一次的豪華員工旅遊。如果非得用外源性獎勵,那麼最好經過包裝。意外驚喜和不可預期性,是外源性獎勵皺效的關鍵。

六種外源性獎勵
事前利誘:事先提供一個講義,作為完成某個特定行為的報償
行動後的成就獎賞:完成後,提供一個非預期的獎勵
集點:先給一部分獎勵當誘因,完成後給一個大獎勵。像是全聯嚇死人的集點換鍋子
抽獎:全憑運氣的機會行獎勵
隨機獎勵:完成後會獲得一份獎勵,但不知道會是什麼
送禮:由其他人(使用者)給你一個獎勵

用一個出乎意料的驚喜來獎勵別人,會比提供一個固定獎賞來得更引人注意。不過真正長期驅使我們去達成某件成就的還是內源性獎勵。我們想成為更好的人,更有成就感,更開心。因此我們會去做我們認為值得做的事情,甚至沒有外源性獎勵都無所謂。可以仔細想想,什麼能夠令你產生滿足感,而且是樂於去做不求回報的?

信譽誘因,靠專家、意見領袖、群眾,影像力更勝品質
為什麼會因為一個人有名,就相信他。說穿了,就是因為我們懶得思考。我們沒時間仔細評估遇到每個人事物的優缺點,所以會抄捷徑,來分配我們稀缺的注意力。不過這項誘因,是決定我們是否會長期關注的原因。

懸念誘因,吊胃口,待解之謎,讓看完(完成)強迫症發作
我小時候很喜歡借一堆書回來,放學後躺在床上當書蟲,所以我非常了解這個癮。懸念誘因被用在推理小說,電視劇,尤其是美劇經常可以看到這種手法,我還記得那一年,我守在螢幕前看完Lost的第一季,就是這種每次劇透都脫離預期的感覺更讓人上癮。

從科學的角度來講,就是我們希望減少不確定感(Uncertainty reduction theory),當我們無法預測別人行動時,我們會感到不自在。

懸念誘因的必備四要素:懸而未決,情感投入,逆轉劇情,結局未卜。

肯定誘因,想被認得,賞識,被同理心對待。
有那麼一點像內源系獎勵,但這裡講的是一種可以被長期關注的手法,關注某人、社群、想法能夠滿足我們的肯定需求,因為提供了我們需要的情緒慰藉。網路上的同溫層就是很好例子。

感想
這本書,特別難輸出,可能是因為每個段落都有重點,例子也滿新鮮的。所以都想紀錄下來,但明顯發現後繼無力。這本書對於行銷與做產品很有幫助,尤其是對如何長期讓客戶來關注。很多手法其實還是建立在人性的弱點上,像是不願意思考,從眾,特別常使用周邊路徑( peripheral route)的方式來下決策等等。

訊息量特別大的時候,會需要更長的時間來消化,這本書雖然才短短的三百多頁,內容滿有料的,但輸出完,我還是默默地把它放回二手回收區的箱子內。看完這本書後,大家應該有發現部落格多了大橘鈕,佈局也稍有改變。至於信譽誘因,也是持續努力中。XDDD

========
輸入: 4hr
輸出: 6hr
=======

註1,關於紅色為何會特別吸引人的注意力,眾說紛紜,有的說法是因為人的血液是紅色的等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